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逻辑及其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作用与启示

    陈曦;李曙豪;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实践三方面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并说明节约理念是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从政府、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出发,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我国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分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政策体系;产业层面应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强扶持政策,引导绿色投资;社会层面应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生态环保教育。

    2023年06期 v.44;No.18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陈红惠;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融共进、同向同行的内生关系,科学解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日益彰显,要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须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抓手,重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再协调。具体要树立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运用多元力量构建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由治理“独唱”向“合唱”转变;要以改革创新、协调合作的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输血”型治理向“造血”型治理转变,最终才能实现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2023年06期 v.44;No.18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哲学与法学研究

  • 休谟的人格同一性之谜

    车家昊;

    休谟在《人性论》附录中承认,当他运用自己的知觉理论去探讨人格同一性问题时,得出的结论是很有缺陷的。具体来说,有两条原则之间存在不一致,但休谟并没有直接陈述原则的不一致之处。很多哲学家先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休谟的两条原则的冲突之处。通过考量一些解释的共同缺陷,我们发现休谟人格同一性解释的关键问题在于他过于狭隘的本体论预设。

    2023年06期 v.44;No.18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 中国心视界下的“厚德载物”论析

    李炳全;徐嘉骏;

    中国心是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其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中的“物”是一个人所具有或想取得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身外之物,“德”是与它们相符合能够承担起这些身外之物的心理素养。“厚德载物”就是不断培养、增进、厚实或提升与人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相匹配的素养即德性。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依据这一概念,“中国心”是承载中国人身份的必备条件,要做一个能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社会责任或使命的中国人,就必须培养和增强中国心。承担的责任或使命越大,“中国心”就应越强越大。基于此,德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2023年06期 v.44;No.18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盲用有声读物适用著作权限制与例外制度研究

    陈化琴;

    有声读物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视障人士的高效便捷阅读提供了可能,但新《著作权法》第24条并没有明确将盲用有声读物著作权制作纳入著作权限制与例外制度,实践中不经许可制作出版盲用有声读物是否构成侵权的认识不明,极不利于盲用有声读物的正常供给,也会影响视障群体的合理文化需求。在对视障群体倾斜式保护的价值理念追求下,建议应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落实新《著作权法》和《马拉喀什条约》要求,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明确受益人群体,增加著作权限制与例外的作品无障碍格式类型,明确提供方式,将对作品保护技术措施的合理规避从网络空间延伸至非网络空间,增加“被授权实体”设置制度。

    2023年06期 v.44;No.184 22-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管理学研究

  •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肇庆地方高校服务模式

    赵玉娴;郭秋芳;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方面,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发力。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人力等支持的重要载体。对当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大主流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了其成效与困境,同时从肇庆的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提出了肇庆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

    2023年06期 v.44;No.184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 肇庆发展的研究进程、特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郭栩东;庄腕芬;

    从可视化表达的含义和功能出发,以肇庆为例,探析可视化表达在城市发展中的文献研究应用。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肇庆*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基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分析近30年来肇庆发展的进程。通过对提取的研究热点及有效信息进行研究,对从CiteSpace获得的关键词在每个时间点进行排序,以获得肇庆发展历程中的不同演变阶段及特征。

    2023年06期 v.44;No.18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教育学研究

  • 危机教育刍议——基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邓莉雅;

    危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关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危机成为人类走向新起点的机会。危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既是促进人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创造新知的契机,也是个体实现人生的跨越与转化的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危机教育作为重要的主题。进行危机教育在策略上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教育建立在取材、表达和师生沟通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危机中的负面情绪和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

    2023年06期 v.44;No.18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 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陈显明;范莹莹;

    以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状况、在线课程理论研究趋势、课程平台设立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在线课程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在线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课程平台数量越来越多,服务的师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在线教育文化逐步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存在脱节现象,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选课平台与在线课程平台不够融通,学分互认互换仍有很大的障碍,这些问题阻碍了在线课程的发展和应用。为促进在线课程发展应完善各种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探寻在线课程的使用路径。

    2023年06期 v.44;No.18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构建与实践

    盘炜生;张志华;陆海锋;

    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在线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产出导向型教育即OBE的理念和优点,详细阐述了构建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构建步骤和总体功能框架,并介绍了平台在高校中的实践应用。

    2023年06期 v.44;No.184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编辑出版视域下的华文教材选文策略研究

    潘雅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为我们反思海外华文教材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新契机。作为海外华文教育重要支撑,华文教材的编写水平决定着华文教育的质量。华文教材编写中的语料选材是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材特色的重要因素。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对国内出版的华文教材在语料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华文教材编写的可行性建议,即在华文教材的语料选择上实施经典性策略、文明互鉴策略及适应性策略。

    2023年06期 v.44;No.18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文化与旅游研究

  • 清季署德庆知州赵承炳《笔纪》史料价值

    温爱民;

    《康州署篆笔纪》《圭山从事笔纪》两本笔纪文献,出自清末光绪年间署德庆知州赵承炳之手。笔纪对清末广东德庆的社会经济、衙门运作、司法审判、对外事务、创办新学、社会弊政、筹办保甲团练、城乡社会控制、风俗民情等有较详细的记录,是了解和研究晚清粤西城乡社会面貌的一手资料,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2023年06期 v.44;No.18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 论端砚的文化品格——端砚诗、赋研究

    陈弟;

    端砚作为文房器物,对历代文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端砚引兴文思,文学赋予端砚以文化品格,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砚诗、赋”作品。本文由此开展,重点从“天地之精——端砚诗赋中的生命精神”“巧匠——文质相杂的工艺观”“守拙——端砚特质与端人品行”“比德——流光溢彩的石品与人生德行”等四个方面凸显端砚诗、赋中所蕴含端砚精神及其文化品格。

    2023年06期 v.44;No.18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论苏轼与端溪砚事

    熊沛军;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2023年06期 v.44;No.184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2K]
  • 肇庆红色廉洁文化的价值及建设路径研究

    唐伟;曹和修;

    红色廉洁文化是新时代肇庆廉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廉洁文化资源。肇庆红色廉洁文化的生成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廉洁元素的弘扬,也是对百年先进大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作风的赓续,更是对马恩经典作家“社会公仆、廉价政府”廉洁价值的追求。肇庆红色廉洁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红色基因,为新征程自我革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廉洁教育提供鲜活教育资源。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背景下,肇庆红色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在于挖掘整合优质的红色廉洁文化资源,营造创建良好的红色廉洁文化环境,守正创新多元的红色廉洁文化载体。

    2023年06期 v.44;No.18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 空间、身体与自主性:“数字灵工”的文化生产困境研究——以B站up主为例

    鞠春彦;慕容凯欣;

    新兴网络视频平台为自媒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为个人提供了自我呈现的窗口。研究在空间理论视阈下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数字灵工”的文化生产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灵工”借助网络空间、技术、身体等要素进行文化生产实践并开启职业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正陷入受空间权力裹挟、身体过载使用与自主性丧失的文化生产困境中。“数字灵工”也为破除困境做出一定的努力,以争取在商业背景下找到自我表达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2023年06期 v.44;No.184 87-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旅游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张敏宁;

    据世界旅游有关组织分析预测,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旅游目的国家。面对全球聚焦的庞大旅游经济流量,广东如何对全省各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性开发利用,承接国际旅游红利溢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当前较为迫切的课题。本文采集了2011—2020年旅游经济收入的19个影响指标构建了广东省旅游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交通、信息、旅游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经济支持等因素与旅游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相关结论,并据结论提出了促进广东旅游发展的建议。

    2023年06期 v.44;No.184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文学与语言学研究

  • 困境与坚守:论郝景芳科幻小说集《长生塔》的主题内涵

    苏文兰;

    郝景芳因她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而声名鹊起。《长生塔》是一部科幻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集,作品既有作者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绝妙想象的表达,又有对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人类欲之难灭,苦之难灭”正是作者对后现代智能生活世界的伦理拷问。《长生塔》试图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探求冲破困境的可行之路,隐喻了郝景芳对人性精神圆满的执着坚守和追求。

    2023年06期 v.44;No.18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汉歌的文体形态分析

    唐碧红;

    汉代的歌是独立的文体,在原初文献中有明确的“歌”字作为区别。汉歌仍然依附于本事,延续了先秦古歌叙事的特征,又因为文人多用歌体描写个体生活,增强了文人歌的抒情性。汉代歌由杂言向齐言发展,宫廷盛行楚歌,句式集中在三兮二、三兮三、四兮三三种类型,前者与西汉哀辞有关,后两者对七言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民间以四言、三言歌为主,三言七言相杂与四言七言相杂的歌反映了七言成熟的轨迹。汉代有少量五言、七言歌诞生,但不占主流。汉代的歌一般短句歌押偶句韵,长句歌句句押韵。歌一般一韵到底,两句一转韵的歌集中在楚歌中。

    2023年06期 v.44;No.184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 中国二语词块研究中的概念辨析

    刘凌;秦晓晴;

    基于近20年来中国二语词块的综述类研究,分析国内学者几十年来在术语、定义和分类等概念界定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的原因及其对国内词块研究的负面影响,提出迫切需要在词块的界定方面达成共识。建议仿照词的定义方式,从形式角度给词块下定义,并基于学界两种主要识别标准将其分为两类:公式化序列和词束。此外,针对由于概念界定分歧给词块研究造成的混乱局面,建议先确定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方面,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词块识别和分类有争议的部分。

    2023年06期 v.44;No.184 112-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 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曹大伟;张鑫淼;

    体育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素养培育,对其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现实理据,剖析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家庭体育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意识形成,促进青少年体育知识巩固,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内化,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发展和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建议应加强家庭体育价值引领,明确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目标;拓展家庭体育组织架构,搭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平台;丰富家庭体育资源供给,疏通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通道;强化家庭体育科技赋能,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效率。

    2023年06期 v.44;No.18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核心素养下余暇体育锻炼如何提升社会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惠珍;姚淑君;

    在核心素养下,探索余暇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对1 013名高中生进行测量,测量工具包括余暇体育锻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结果表明:(1)余暇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β=0.169,p<0.01)和社会适应(β=0.187,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β=0.304,p<0.01)。(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余暇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CI:0.031,0.078),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78.57%和21.4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余暇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余暇体育锻炼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余暇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3)在余暇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方面考虑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3年06期 v.44;No.184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