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综述(上)

    丁孝智;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形成了来自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及其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有利于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研究。

    2015年06期 v.36;No.13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反倾销税税额的确定问题研究

    黎炳潮;

    目前,在国际社会上,关于如何确定反倾销税金额的问题仍存在意见不一的计算方法,如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倾销幅度确定反倾销税税额;以欧盟、印度为代表的支持以从低征税规则确定反倾销税金额。从从高征税标准确定税额和从低征税标准确定税额两方面进行利弊的比较分析,并结合《GATT1994》和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国际法律条文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反补贴税的适当金额的独立地位,对反倾销税的金额如何确定进行进一步探讨。

    2015年06期 v.36;No.136 7-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上市公司高管更换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林晓璐;

    利用2000-2011的上市公司数据,系统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更换的特征:上市公司高管更换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维持高位运行趋势,且上市公司高管任期过短。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还发现:总体上,未发生高管更换的公司比发生高管更换的公司绩效要好。频繁的高管更换降低了公司绩效。基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系统分析了高管更换影响公司绩效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建议。

    2015年06期 v.36;No.136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政府协调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国际合作

    徐燕兰;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以什么样的理念和姿态来宣传和推进"一带一路"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不仅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成败。因此,需要政府站在更高的立场和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规划和协调,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现状及环境诉求,吸取历史及现实中的生态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制度;发挥大国政府的作用,为企业对外生态合作搭建平台;帮助国内企业强强联合,培育自身特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5年06期 v.36;No.13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文学研究

  • 《白鲸》的喜剧因素研究

    黄永亮;

    大多数人更多注意到的是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的悲剧性,但对其喜剧因素却关注不够。事实上,书中的语言、人物、场景,乃至整部小说的谋篇布局都渗透着喜剧精神,与埃哈伯的悲剧形成了对照。叙述者以实玛利的幽默暗含对西方文化的抨击,悲、喜剧性的交错正是人类生存状况的写照。对以实玛利来说,喜剧精神成为他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

    2015年06期 v.36;No.13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内圣外王”——在文本与历史之间

    王志;陈文洁;

    在先秦儒家语境中,"内圣外王"的表达性现实是"圣""王"契合,内外一体;客观性现实则是"德""位"脱钩,"圣""王"分离。心理结构上,"内圣外王"以修身为本,关注点是具体普遍性的个人,要形塑"明明德"的人,必须求助于人本心和宇宙本心的"仁"。而"内圣外王"在实践上遭遇困境正与封建制的终结息息相关。

    2015年06期 v.36;No.136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语言学研究

  • 转喻回指的制约因素

    江晓红;

    认知转喻观认为,转喻表达式不但经由显性概念的激活而实现隐性概念的激活,而且显性概念和隐性概念会共同在后续话语的理解中发挥作用,指称转喻回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显性和隐性先行语的选择机制问题。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解释方案,本文在考查已有转喻回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指称转喻回指照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各种语言或非语言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先行语和回指语这两个概念的连通,进而提出从认知语用角度建立转喻回指照应机制的统一模式。

    2015年06期 v.36;No.136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英语空间词的认知隐喻应用研究——以“up,down”为例

    甘翠华;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隐喻,而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隐喻之一。英语中,表示垂直空间概念的词"up,down"被投射到时间、社会等级、数量和状态等抽象领域,揭示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由。

    2015年06期 v.36;No.136 37-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汉英词语理据对比

    赵晓华;

    词语理据指事物或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是人对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特征的概括。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同时又兼具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不可将任何一方绝对化。语言理据具有民族性,各民族语言发生、变化、发展的动因各不相同,理据的隐显、强弱程度有别,因此,有了对比的理由和可能。探究语言理据,揭示创造和发展语言符号的动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和翻译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5年06期 v.36;No.13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对白的翻译——以《满城尽带黄金甲》英文字幕翻译为例

    陈顺意;

    中国电影的外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和有效手段之一。中国电影对白中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词,给电影的外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关联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它把交际看成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尤其是电影对白中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解释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英文字幕翻译,并基于这一理论提出"语境含义分析法",以期对电影字幕翻译,特别是电影对白中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2015年06期 v.36;No.13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对《鹿柴》六个英译本的经验功能分析

    张琼;

    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一诗的六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通过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审视;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歌及其译文,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015年06期 v.36;No.136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历史研究

  • 论埃兰古王国与两河流域的关系

    亓佩成;

    历史上的埃兰古王国同两河流域地区自始至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他们既斗争又合作,但合作是短暂的,斗争是主调。这反映了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西亚城邦、部落或国家之间为争夺土地、资源、贸易路线或为争霸等原因互相斗争的普遍规律。埃兰有丰富的木材和矿产资源,这正是美索不达米亚所缺乏的;而两河流域先进的文化和肥沃的土地同样吸引着埃兰古王国,因此他们经常为了争夺彼此的财富而互相斗争。埃兰古王国同两河流域的接触与交流,使早期伊朗文明烙上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痕迹,并传至波斯。

    2015年06期 v.36;No.136 5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岳麓秦简“尸等捕盗疑购案”购赏辨析

    时军军;

    秦代对外邦人和本邦人的量刑是统一的,但购赏制度极其细密。岳麓秦简"尸等捕盗疑购案"中治、阆等人群盗盗杀人罪行明确,但由于身份不同,购赏标准也不同。秦人治等因伙同阆等群盗盗杀人,属亡从群盗盗杀人的死罪,其购金以捕死罪而非捕群盗的标准发放,是为七两。阆等为它邦人,符合"它邦人"及"非吏所兴,毋什伍将长者捕之"条件,以捕它邦人律而非捕群盗律为购赏标准,购金为二两。文书中"三两"为当时抄手之误,这并非个别现象,汉律中对此有相应惩罚规定。

    2015年06期 v.36;No.13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

  • 苏轼岭南行迹考补

    刘晓生;

    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对苏轼宦谪岭南的史料勾稽,尚有两三点值得商榷。本文通过文献著录与石刻实物综合分析,考证苏轼灵洲山宝陀寺题诗时间应在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而北还抵达广州时间大约在同年十月上旬;苏轼在南谪北还途中曾两次途经端州,时间分别在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初和元符三年(1100年)九、十月间,且至少有一次来游端州石室(七星岩)。

    2015年06期 v.36;No.13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肇庆七星岩水月宫彩画的保护与修复思考

    梁烨;

    水月宫始创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1957年。虽地处岭南,且为近现代之作,但其建筑型制却为仿北方官式建筑,梁枋上均布彩画饰之。2011年,在对水月宫大殿彩画进行补绘修复工程中,笔者通过对该宫及景区内同一时期其它建筑组群彩画进行实地勘察以及纹饰对比研究,发现其彩画配置在沿袭古制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还可能带有某些隐喻的表达。为此,引发本文对其建筑彩画的价值评估及保护修复意义的思考。

    2015年06期 v.36;No.136 72-7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教育学·教学研究

  • 以身载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观

    徐天云;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传统文化意识、修养和自觉性的人,是使修养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全身去。要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效应,可通过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变、从体验到体认的转化两种途径。在体验和体认两种方式中,体认才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方式,而体认的根本就是用身体去感受、验证和体现。把传统文化素养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的身体上去,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看法。

    2015年06期 v.36;No.136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多元认识与实践策略——“全国第一届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研讨会”综述

    王靖;

    <正>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纷纷尝试进行书院制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12月5—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和肇庆学院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研讨会在广东肇庆成功召开。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20多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采取学术报告、实地参观、经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对现代大学书院制,从书院性质、书院功能、书院运行方

    2015年06期 v.36;No.13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国外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回溯与启示

    彭伟强;刘强;王柳梅;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知识不断积累和成熟的过程,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理解教师实践的关键和专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在追溯国外实践性知识研究起源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者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评述,提出国内在开展外语教师教育时要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性知识、改革课程结构、强调个体教育实践经验与体验等。

    2015年06期 v.36;No.13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张世晶;李春婷;

    为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量表"和"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对49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的工作压力较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总体或相关因子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抗挫折心理能力之间相关显著,工作压力对抗挫折心理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2015年06期 v.36;No.13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体系构建刍议

    黄雷;黄仁峰;

    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和"校本特色"的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将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划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应用与实践、语言拓展与欣赏三个模块,以此探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2015年06期 v.36;No.13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