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青年寄语的内在逻辑、深刻内涵与践行方略

    谢石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寄语青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逻辑、百年党史中青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成长的实践逻辑。青年寄语虽然只有三句话,但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别从民族使命、国家气节和党的嘱托三个方面提出的希望和要求,需要全国广大青年作出“请党放心,复兴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赶考有我”的有力回应。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践行青年寄语,既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复兴大任,又要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气节,还要勇于奋斗担当,不负党的嘱托。

    2022年04期 v.43;No.17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重构

    王士荣;

    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方法,以生态维度切入资本主义批判,从异化消费、技术控制自然、现代性思想等揭露资本主义造成生态危机必然性,并通过破灭消费价值观、实行稳态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探寻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途径,进而建设工人阶级、后工业无产阶级、边缘群体、第三世界劳动群众国际联合体重塑革命主体。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生态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和参考维度。

    2022年04期 v.43;No.176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

  • 肇庆七星岩与德庆三洲岩“东坡题刻”考略

    温爱民;

    明万历郑一麟修纂的《肇庆府志》在七星岩“古今题名”条目下辑录了“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苏轼挈家来游”一条,在粤东金石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乾隆间,翁方纲曾到七星岩寻找该刻而遍搜不获。本文通过对历代有关文献资料梳理分析,证明万历《肇庆府志》辑录的“苏刻”条为讹误。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陆鏊《肇庆府志》以及吴绮、韩作栋《七星岩志》等书皆沿其误。嘉庆末,曾一度消失的苏东坡“北归题刻”在德庆三洲岩重新发现。苏轼在岭南的书法碑刻等经党禁辄遭毁灭,此刻独完或因三洲岩地缘偏辟、岩石崩坠得以保留。

    2022年04期 v.43;No.17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肇庆客家山歌及其传承研究

    范晟玮;

    肇庆全境都有客家人居住,但凡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四会市的迳口镇、鼎湖区的凤凰镇、高要区的水南镇客家人所唱的山歌尤为独特。四会市迳口镇的客家山歌歌词为九字句,旋律音调与歌词自然和谐,“mi、re、do、la”四音构成旋律,朴素简单。鼎湖区凤凰的客家山歌歌词为七字句,旋律主要由“mi、re、do、la”四音列构成,正音中无“sol”,也少用偏音。高要区水南镇的客家山歌,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其旋律以“la、sol、mi”三音列构成,为礼俗歌,在“冠笄”礼中演唱,具有其实用性。

    2022年04期 v.43;No.176 17-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 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以肇庆古蓬村古祠建筑群为例

    曾敬宗;谢龙浩;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文化赋能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部驱动力和哺育支撑。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优秀乡村文化的外化象征物,对其保护与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肇庆市古蓬村是广东省重要古村落之一,深具文化资源赋能潜力,在对其古祠建筑群文化资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方案,找到文化资源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振点,激活二者间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美丽乡村蓝图的绘就增添文化助力。

    2022年04期 v.43;No.176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文学·历史学研究

  • 宋初小说视域下的僧传系统:《太平广记》“异僧”类研究

    盛莉;

    小说是宋初文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太平广记》“异僧”类僧传系统传达出宋初佛教与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相整合的知识内涵。在引用文献方面,表现出对《高僧传》作为佛教僧传经典的解读。同样是奉《高僧传》为僧传经典,《太平广记》在尊崇早期佛教流传人物这点上弱于《太平御览》,但在选录《高僧传》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佛学识见。在僧传人物方面,崇尚以神异传教的佛图澄,推崇道宣及其融入中国本土述异观念的感通思想。编纂官的引书收录表现出对文人笔记的一定倾向,“异僧”类收录的隋唐人物除道宣外均来自文人笔记。同时,在承接《高僧传》“神异”类和道宣感通思想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述异传统,反映了佛教知识信仰下倾民间的趋向。道宣事迹未被《太平御览》“僧”类和“异僧”收录,道宣律学基础中的四分律也不载《太平御览》“戒律”类。李昉、扈蒙等人对道宣的认识似乎主要缘于其佛教感通事迹而不是律学成就。

    2022年04期 v.43;No.176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 论《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的艺术形象

    马凯凤;

    在《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与此前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戏子”形象有很大差别。他们是超然淡泊、淳朴善良、慷慨仗义的满族旗人中的艺人,他们以死亡作为觉醒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使命”。老舍借小文夫妇形象的塑造批判了抗战浪潮下国人的敷衍、苟且偷生、寡廉鲜耻、不作为等国民劣根性,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杀戮罪行,彰显了柔弱艺人身上的刚硬风骨。小文夫妇形象不但意蕴丰厚,还折射了老舍艺人观的独异性。

    2022年04期 v.43;No.17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论《西厢记》许渊冲英译本的再叙事

    杨嘉仪;

    翻译是一种再叙事,经典文学外译构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以“再叙事”视角考察《西厢记》英译本,探讨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西厢记》的叙事重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对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典戏剧《西厢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研究旨在拓宽叙事视角的研究范围,为中国戏剧文学外译提供借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助力推广我国戏剧文化。

    2022年04期 v.43;No.17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明中后期“掾承”选举法略考

    王洁;

    明史所列选举之法有四,即学校、科目、荐举、铨选。但是,在明中后期一些地方志所列选举法下却出现了“掾承”“承掾”,并与科目、保举等分列。然而二者却并未出现在明清两代的政书之中。今考明中后期渭南县、平湖县、海盐县三地县志对掾承、承掾的相关记载,发现掾承、承掾不过是吏员的一种别称而已。明初三途并用,不少吏员累至高官,但是中叶以降,大多官至典史、巡检、经历、大使等微员,甚至还呈现出候补性、封建性、良莠不齐等特点。逮至清朝,吏员出仕,不仅人数有所下降,并且更加集中于县级政府,尤以典史、巡检等“捕盗官”为甚,以至瞿同祖形容为“一人政府”。

    2022年04期 v.43;No.176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教育与管理研究

  • 未来卓越教师“三维八制”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肖起清;

    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教师教育有关精神,基于新师范建设目标,着力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性改革和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培养适应并能引领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通过改革实践,为师范生构建了“职业导向为主体,学术导向和生活导向为两翼”三维发展目标,同时建立了“二次选拔制、多学科制、双导师制、小学期制、课程模块制、研修制、游学制、考核制”八个制度的保障,全面构建出富有创新性、成效性、发展性的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不仅为教师教育领域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经验,更重要是提供了有效模式和创新机制,在制度层面、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2022年04期 v.43;No.17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双减”政策下如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基于“素质教育”聚合育人的路径选择

    李颖;杨书婷;

    家长教育焦虑作为内生于现代教育系统发展中的问题伴随着学生考试升学的压力持续升温。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其中的素质教育导向使家长的教育焦虑愈加复杂。究其根本,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结构失衡、家庭资本匮乏、工具性教育观念使家长囿于“教育落后”“教育重负”“教育无用”的焦虑当中。因此,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应聚合发力为素质教育构建健康教育生态托底,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根本转变,让素质教育成为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有效途径,使教育生态回归原初的健康样态。

    2022年04期 v.43;No.176 62-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 国内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2000—2020年相关文献的统计

    贾再俊;

    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了近20年(2000-2020年)国内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证研究文献131篇。通过分析发文总体情况、研究内容、研究不足发现:该领域在国内外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国内实证研究数量相较于国外仍相对匮乏,共同体模型主要依托西方理论,模型的构成要素有待本土化改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反思,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2022年04期 v.43;No.17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融合探究

    甘怀南;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互联网开始走向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创新,成为了各高校新时代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融合进行探究,通过解读“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解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挑战,分析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进而探索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开展与融合。

    2022年04期 v.43;No.17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抗疫实践经历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武汉市6589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宋爽;

    通过对武汉市6 589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抗疫实践经历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大学生在抗疫实践中的参与度不同对文化的认同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此次抗疫实践中,文化由内隐模式向外显模式转化,个体与文化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文化引领作用,文化情景贴近了生活,文化生态充满了活力,青年大学生对文化高度认同。

    2022年04期 v.43;No.176 78-8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法学研究

  • 关于刑法中盗窃行为的概念分析

    李居全;许富仁;

    “公开盗窃”不属于盗窃行为的行为方式。在汉语语境中,盗窃是指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法律的制定和颁布实质上是立法者与调整对象之间的交流,因此,法律中所使用的“盗窃”概念必须与其所调整的对象之间保持统一。不同语言人群之间,因不同的社会历史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概念及其语词通常会存在差异。汉语中的“盗窃”概念,在有些国家是没有的。翻译家们对于外语词汇的不精确翻译,在法学研究中不能当然地接受。刑法学家对于盗窃行为的解释,不能超越人们日常生活中众所周知的内容,否则不仅会阻碍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的发挥,而且也违反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2022年04期 v.43;No.176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法制化的思考

    宋兵;

    半导体产业是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属于政策密集型产业。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产业政策的法制化是必要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半导体产业政策法制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力地支撑起所在国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半导体产业政策法制化存在法律位阶低,立法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法制化必须提高法律位阶,以增强产业政策的约束力和稳定性;优化立法程序,以增强产业政策立法的科学性;强化试点,以点带面,以增强产业政策立法的可行性。

    2022年04期 v.43;No.17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 长时间中等强度足球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李跃;谢永罡;赵响;

    探讨足球运动对小学生执行功能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运动促进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足球运动干预,测量干预后小学生执行功能与社会性发展的变化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发现:(1)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抑制能力、刷新能力、转换能力任务干预后正确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53,-2.430,-3.578,P<0.05),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反应时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0,7.017,5.295,P<0.05),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在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内外向、依恋家人、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好胜心等维度上,干预后总分值(259.03±15.99)比干预前(240.15±17.56)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7,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3)儿童执行功能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执行功能中的转换功能与儿童社会性发展(P=0.04<0.05,R=-0.258)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中等强度足球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中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内外向、依恋家人、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好胜心等维度的优化,有利于促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022年04期 v.43;No.176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用能力发展路径探究

    江晓红;

    相比于系统的语言知识教学,我国外语基础教育阶段语用教学受到的关注较少。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需要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语用能力。外语教学需进一步厘清语用能力概念的嬗变与发展,深化对语用能力内涵的认知。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创设语境、丰富文化内涵、借助语用推理,强化语用意识,拓展我国高中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认知语用能力,实现外语教学多元目标的综合发展。

    2022年04期 v.43;No.176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杨玉孟;司徒宝莹;李炳全;

    采用“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42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女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分及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总分以及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城镇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均分和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问题解决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家庭来源农村的大学生;师范类大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总均分以及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国家认同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师范类大学生;成绩排名在后1/3的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总均分、审美情趣、自我管理以及国家认同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前1/3和中1/3。

    2022年04期 v.43;No.17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图书馆学研究

  • 图书馆员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途径

    夏晓玲;赖瑶瑶;

    基于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馆员对服务过程中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提出培养馆员积极情绪情感服务价值的具体路径:唤醒馆员的情绪情感意识;馆员情绪情感的挖掘,服务情感空间的构筑;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情感;创新馆读关系,营造和谐服务氛围。从图书馆员积极情绪情感的角度,梳理和剖析情绪情感在图书馆服务中所起的作用,为馆员更好地开展服务,提升服务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旨在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最终为推动我国图书馆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提供补充和参考。

    2022年04期 v.43;No.176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高校图书馆乡土文化教育研究——以肇庆市为例

    刘英梅;严浪;

    借助生物学基因概念,提出运用文化基因的分析方法,挖掘梳理肇庆乡土文化资源,建构乡土文化基因图谱,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乡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总结了乡土文化教育主体及相互间的关系,思考了乡土文化教育模式,属于一种实验性和探索性性质的研究。

    2022年04期 v.43;No.176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