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保荣;
作为纯文学作家,林炳坤虽不杰出,但较优秀,他的小说艺术成就在肇庆屈指可数,在广东省内也可圈可点。林炳坤小说具有三大特点,英雄传奇属于历史层面,人才问题属于现实层面,地方色彩属于艺术手法层面,它们虽各有侧重,但相得益彰。虽不够深刻,但也真实。
2018年04期 v.39;No.152 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陈丽红;
徐金丽是肇庆市知名诗人,其诗集《与时光对白》集中呈现了"自我"与"时间"的两两相望,深情对白,较有内涵。从现实主义精神、回到起点与走向终点、合适的意象与象征的手法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其诗集的精神质地、内容类型和艺术手法形式。"住进时间的背面",正是诗人想要的与"时光"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描述,也是贯穿徐金丽诗歌的一个时光主题。
2018年04期 v.39;No.15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倪海燕;
作为一个本土作家,杨芳的散文在题材和风格等方面都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她的文字,多写普通人的生存,清新质朴,温暖可亲。杨芳散文集中,也有对书本、对人生的超越之思,但大地永远具有牵扯她向下的强大力量。
2018年04期 v.39;No.152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徐法超;
情感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情感现象的形态与类型的系统区分。一个完备的分类系统,会将对个别情感的研究整合到有序的关联中。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对情感进行分类的主导方法是"典型标记法":假定存在一些基本或普遍的情感类型,这些情感类型的复合,构成为次生的细致情感。这种方法通常依托于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主义预设,不在人类的生存处境中规定情感,难以完成对所有可能情感的系统区分,且对异己社会文化中的情感保持锁闭,因此日益遭遇到具有建构主义倾向的"结构维度法"的挑战。而情感社会学和现象学对构建我们生存处境诸条件的发明,质实地保障了利用"结构维度法"建立一种相对完备的情感分类系统的可能性。
2018年04期 v.39;No.152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卢永和;
"农村通讯"特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刊《中国农村》"农村通讯"栏目刊载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一种"非虚构"的特殊文类,"农村通讯"一方面为读者多方位呈现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另一方面亦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相呼应,由此形成理论与事实的互释,有效扩大了"中国农村派"的社会影响力。"农村通讯"文体注重思想与情感表达的两相合宜,与当今的"返乡体"书写亦具有某种内在的精神关联,藉此鉴照出后者存在的若干缺陷:缺乏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作引领;匮缺科学的社会调查和相关专业知识与学术训练。
2018年04期 v.39;No.152 33-3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卢卓;
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有着不一般的中国情结。她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影中漫步》和《金色笔记》皆有不少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革命、中国文学等的描述。在多丽丝·莱辛的眼中,中国犹如神话般的存在,中国之形象意蕴复杂多重:中国是理想化完美社会主义国度,中国人民具有榜样化的坚韧力量,中国取得英雄神化般的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同时,作者也认为中国是"虚假"社会主义国度,中国人民大众自大虚伪,中国之革命残忍丑陋,来自中国的"共产主义文学"浪漫无趣且是虚构的。中国之形象夹杂着作者对于时代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芜杂心绪,成了其作品中主人公内心情绪渲染的重要表征。
2018年04期 v.39;No.15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李明山;颜少菊;
校长在民办高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办学理念关乎学校前途和远景规划,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随着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结合本校实际,对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探析,以期对广东民办高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实践提供一个有益借鉴。
2018年04期 v.39;No.152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赵书栋;陈玉华;李炳全;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实现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缺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其职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状况的探讨,分析高校辅导员在其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时代内涵及其职业价值的本质。探索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旨在激发其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进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2018年04期 v.39;No.152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姚迪迪;
地方本科高校为响应国家教育部转型号召,纷纷创新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战型"教学模式以超强代入感和实践性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法学院的共同选择。介绍该模式的优势,论证其合法性、可行性,指出其教学实践中的局限性,为"实战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018年04期 v.39;No.15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陈建茹;
教学语言是连接教与学的主要桥梁,是教学中知识传递、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的载体。提出新课程改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语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2018年04期 v.39;No.152 79-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