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岭南文学研究

  • 《己卯年雨雪》与抗战文学的新叙事

    颜同林;王丽婷;

    熊育群的小说《己卯年雨雪》是一部"和平之书",小说从作者家乡汩罗江两岸1939年8月的抗日史实出发,从日本人与中国人交错互动的视角来写当地抗日战争,考察军人与平民在战场中的特定状态和心理,追根溯源地探究了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并建构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新叙事模式。其中包括采用了双线并行与交叉错综的叙事结构,以此来突围传统战争文学较为单一的叙事视角;借鉴了复调的叙述方式,将对战争的反省,人性的复杂放置在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审美空间之中。小说具有可读性、传奇性,颇见作者的用心与用力之处。

    2016年04期 v.37;No.14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在战争的雨雪中重构故乡——《己卯年雨雪》的一种解读

    颜敏;

    与《诗经》的战争书写类似,熊育群的抗战小说《己卯年雨雪》借抒写战争的伤痛召唤故乡精魂的归来。但小说中的故乡不再是《诗经》里托物起兴的实情实景,而是带有幻觉性质的建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象征之物。在现代性语境里,作家通过打捞历史遗骸、重建文化记忆的方式寻回故乡,其叙述行为也成为了民族招魂术的一部分。但熊育群在回归传统和保持普世意识间找到了平衡点,避免了陷入文化保守主义之圈,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016年04期 v.37;No.14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意图·人物·叙述:战争中人性泯灭与人性守护的三度空间——评熊育群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

    丁力;周逢梅;

    熊育群小说《己卯年雨雪》突破既往抗战叙事的思维定式和叙述模式,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把战争中的双方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围绕祝奕典一家中国乡民如何对待一个被俘虏的日本女子千鹤子的叙事线索,突出表现了中国乡民善待生命守护人性的善良淳朴,反衬出日本军队屠杀平民滥杀无辜的人性泯灭;而日本女子千鹤子对战争的人性反思也发人深思。

    2016年04期 v.37;No.14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经济学·法学研究

  • 消费目标预测与经济增长关联度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

    王术峰;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对该市的居民消费目标、消费构成目标、消费目标进行预测分析。基本结论是,消费对肇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经济增长不一定能促进消费的提升。据此,为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构建扩大个人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完善消费制度、优化消费环境是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

    2016年04期 v.37;No.14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中国形成法律信仰的基础与条件

    盛舒弘;

    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相对于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而言,中国在全社会范围形成法律信仰的突破点在于法律本身的完善。法律精神是法律信仰的对象,而法律不过是法律精神的载体,因此法律与其应然价值的融合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基础。发展人民民主,满足人类对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法律为人所信仰的条件。

    2016年04期 v.37;No.140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文学研究

  • 幸福感与文学创作的心理驱力

    梁沛好;

    幸福感与文学创作驱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构成双向互动的心理结构。从幸福感的视野看,文学创作动机出于创作主体的各种不幸使然。他们的情感宣泄与升华、需要的渴求与满足、自我的认知和评判、写作的目标及其实践,往往形成一股创作的巨大心理驱力,要在文学这个诗性世界中去寻获一种幸福感。文学的创作动机不同,作品的层次品位不同,作者从中获得的幸福体验也各有层次之别,从而带给受众的审美效果也迥然有异。时代呼吁涌现更多抒写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的高品质作品,去引领大众的阅读审美潮流,以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2016年04期 v.37;No.14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身体与男权制度

    李春明;

    《可食的女人》中女性人物的外貌、服饰、繁衍、性爱甚至所吃的食物都是由男性控制和决定的。女性丧失了有声的话语权,处于"他者"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既受到男性的主宰和控制,又是女性反抗男权制的有力武器。《可食的女人》中女性身体和男权制度的关系体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妇女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女性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反抗男权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2016年04期 v.37;No.14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失意人生的诗意超越——《诗意人生》述评

    管仁福;

    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一书对中国古代六位大诗人进行了形象生动而又个性鲜明的评述。全书"以人为本",主旨鲜明。作者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评人衡文,凸显六位大诗人各自的诗意生存和精神特征,并向读者指明了诗意生存的基本路径,即通过阅读优秀诗篇感发志意,超越失意人生,从而迈向有情趣、有生气、有境界的诗意人生。

    2016年04期 v.37;No.140 39-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 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何崚;陈伟明;

    肇庆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产茶记载,宋时已有贡茶,明清时鼎湖山茶已名声显赫。肇庆鼎湖白云茶是岭南历史名茶之一,《广东新语》和《续茶经》中均提到端州白云茶,即指鼎湖茶。建国以后,鼎湖茶几乎销声匿迹,王镇恒主编《中国名茶志》仅提到鼎湖茶为明代贡品,属小叶种绿茶。近年,肇庆市政府逐渐重视鼎湖山茶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重现鼎湖茶的风采。本文从茶史、茶文化视角挖掘展现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并对肇庆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构想。

    2016年04期 v.37;No.140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官办丝绸之路最先始于海洋

    刘正刚;张子俊;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何时,已难确知,但根据史料可以判断的是,中国官府举办的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海路从岭南的徐闻、合浦出发,陆路则从长安出发。从现存文献看,西汉明确以官府名义组织的丝绸之路最先从徐闻、合浦出发,即海上丝绸之路先于从京师长安出发的陆上丝绸之路。

    2016年04期 v.37;No.14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明末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肇庆崇禧塔与仙花寺公园遗址考述

    刘明强;刘俊杏;

    隆庆开关,结束了明朝近两百年的海禁,促进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渐次展开。两广总督府所在地肇庆,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成为晚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规划、建设于明朝万历年间(1581—1591)的肇庆崇禧塔公园,既是古代肇庆市民的休闲场所,又是民间的宗教祭祀场所,同时也是明季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对话场所。毫无疑问,肇庆崇禧塔公园遗址是重要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2016年04期 v.37;No.140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语言学研究

  • 《咭唎国译语》及其教育价值

    余德英;

    《咭唎国译语》是中国教育史上迄今发现的一部最早的中国英语教材,成书于1750年前后,内容主要包括734个与日常生活交流密切相关的词汇,采用汉字标记英语读音的编制方法。《咭唎国译语》的出现,标志着前近代中国英语教育进入以书面语为载体的"有字书"学习时代,具有四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形成基于交际需要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汉字记音学习方法;奠定了前近代中国英语教材的编制体例和方法;培养了一批前近代时期的中国英语人才。

    2016年04期 v.37;No.14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万宁方言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崔永娟;

    万宁方言的重叠形式相当丰富。文章描写了万宁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重叠形式的主要类型、意义和语法功能。名词、动词、形容词的AA和AAB重叠式表示量或程度的增加时A1一般会变成35声调重读。相对普通话,万宁方言的重叠式的描写性更强,名词、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更接近于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2016年04期 v.37;No.140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嵒”之本义考释

    姚英;

    "嵒"许慎分析为会意字,"山巖"之意。段玉裁等认为是"省声"的形声字,也有人认为"嵒即巖之或體"。根据对其字形的分析,并考察古代方志文献,"嵒"确为会意字,本义指有天然洞穴的山体,与"巖"为同源关系。

    2016年04期 v.37;No.140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音乐·美术研究

  • 论歌唱自然状态的跨越

    黄春媛;

    歌唱自然状态的跨越,其产生和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探讨歌唱自然状态的跨越中歌词、旋律、情感的创新运用,且对歌唱自然状态的跨越在音乐创作中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歌唱者与音乐创作者不断提升自我完善作品。音乐无界限,同时在歌唱中把三种唱法融会贯通达到自由自然歌唱的目的,如何完成歌唱自然状态的跨越,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2016年04期 v.37;No.14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论声乐审美的构成要素及呈现原则

    郑伟;

    声乐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意识形态。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展现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声乐艺术审美要注重旋律、表演、伴奏、语言等要素的雕琢与刻画。在表达呈现过程中,要积极能动地把作品的客观内涵和表演者的主观体悟沟通起来,把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统一起来,把表演技巧和情感展现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

    2016年04期 v.37;No.14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肇庆市群众合唱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林君;梁善泉;

    中国的合唱艺术历史悠久,表现手段丰富,形式讲究群体性,宣传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吻合。合唱活动的开展可以普及音乐知识,丰富群众生活,增进社会和谐稳定。肇庆市群众合唱经过这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肇庆市群众合唱现状调查研究,有利于合唱团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16年04期 v.37;No.140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互联网女性思维下版式设计的视觉传达特征

    吴珊;

    女性思维正影响着互联网生态系统,而版式设计的视觉传达特征也在互联网中趋向去中心化、重体验的女性思维特点。当今互联网时代中成功的版式设计需要在色调选择上体现女性思维的特征,符合女性不同年龄阶段审美情感的特点;同时,版式元素中图像重构是女性思维动态性的必然趋势,导向型和层级型版式结构都在女性思维的影响下呈现特定的视觉传达特征。

    2016年04期 v.37;No.14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教育学研究

  • 地方院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以肇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例

    苏文兰;

    实践教学是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然而,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科人才培养必须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的针对性,按照一体化思路设计实践教学,将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等有机整合,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的目标。

    2016年04期 v.37;No.140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医学生医德教育隐性和显性机制探索——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周宏菊;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观包括4个维度:崇高的爱国观,高尚的敬业观,感人的诚信观和暖人的友善观。现阶段的医学生医德教育还存在校内教育多,社会实践少;阶段集中多、全程熏陶少;显性途径多、隐性措施少等问题。应既要注重正面灌输、典型示范导向、制度规范约束等显性教育的力量,更要突出显性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教育、物质形态、活动形态、精神形态、实景形态等隐性机制的作用。

    2016年04期 v.37;No.14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詹宇河;

    教师教学共同体是由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教师构成,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追求和关注点,以解决专业建设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以分享与创新为精神、对话和协商为机制、合作和发展为手段,旨在促进教师认知成长和身份发展的一种学习实践组织系统。借助教学共同体,通过共享实践载体,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愿景,建立协商合作机制,以及创设激发"共同愿景"的组织环境等,有助于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6年04期 v.37;No.14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及对策

    刘磊磊;

    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政策制度不健全,师资缺乏,教法落后,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书法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同时探讨多样化的书法教学方法。

    2016年04期 v.37;No.14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