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因彰显的可持续性特征而呈现出价值耦合关系。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展开应避免因重心过高掉进“福利陷阱”,需关照理论、实践及历史逻辑进路,秉持循序渐进总原则。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涉及经济发展转型及分配方式改革等核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通过绿色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应在绿色价值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市场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打通城乡双向流通通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拓展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并输送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研究在此语境下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审视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及其逻辑关系,提出深化新时代大学深化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几种路径选择。
“双减”政策应然逻辑上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分本教育沉疴而提出的强制性改革策略,同时也是引导基础教育向人本教育转变的驱动性策略。因此,“双减”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新发展模式的起点。在“双减”政策实然逻辑中存在巨大的区域性、校际性、个体性的认知、实践和价值判断差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必然要通过政策的系统性、改革的整体性、价值的人本性、评价的发展性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
通过家长情绪体验的定性研究,探究家长焦虑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文化背景。首先使用系统性综述中二次文献筛选方法,从现有文献中筛选出家长焦虑的34个案例,再采用意义识别和主题聚焦等Colaizzi研究步骤,收集影响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是:1.家长焦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业成就;2.周围父母和媒体宣传影响了家长教育观念,是加剧家长焦虑体验的最大外因;3.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交流障碍是增加家长焦虑情绪体验的一个新因素。认为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社会变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家长焦虑的文化根源。
自由时间是教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自身发展中面临着自由时间缺失的困境。在客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无边界的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名目繁多的非教学事务对中小学教师自由时间的挤占;在主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意识淡薄致使自由时间无意义化。为释放中小学教师自由时间,学校层面需要因校制宜,实行弹性时间管理;适当分摊,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给予关怀,构建自由时间支持系统。教师层面需要进行自我审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为了对流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抨击,阿尔都塞进行了一场反人道主义的科学主义理论运动。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在此之前,马克思都处于人道主义阶段,其理论是不科学的;在此之后,马克思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其重新建构的理论变得科学。但深入马克思的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认识论断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方面“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断裂”之前已经初见萌芽,另一方面人道主义的“问题式”在“认识论断裂”之后依旧存在。“认识论断裂”有着哲学指向,也即马克思哲学革命。在通过“认识论断裂”来分析马克思哲学革命时,我们一方面要在本真意义上还原“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对新唯物主义的实质进行理论界定。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思想能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社会带来新的启发。一方面,以“生命”为核心的现象学理论为克服当代科学理论的危机提供了指引;另一方面,生命现象学下的身体观与共同体理念为生命意义的诠释打开了新的空间,有利于人们重拾对生命的信念、克服精神危机。
从出土文献来看,秦朝确实实施了“书同文”的文字政策,该政策实施的时间是战国末年,它伴随着秦国的兼并战争而同步开展。秦朝官方推行的规范字既有作为正体的秦小篆,也有用于日常书写的隶书。“书同文”政策不仅规定了字的形体、意义和用法,同时对于文书的书写、传递、保存等方面都有细致而明确的要求。
以庄子“畸人”的“德形”关系为依据,可确立“丑书”与巧、妍相对立的定义,并推导出“丑书”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进而理解“丑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由此观照当代“丑书”,可知当代“丑书”在形式美学上取得了突破的同时,却失于对“德全”精神内涵的追求。
在微观形态理论视域下采用词段循环域作为工作假说,以形态-句法特征层级排序作为预测手段,通过诱导性书面产出任务作为测试工具,实施大规模横向性量化研究,分层抽样3组不同英语水平的124名西藏自治区高校英语习得者作为受试对象。旨在窥视处于中介语发展初始阶段的受试,在微观词段循环域上习得AGR功能语素异干互补词汇项AGR-are、AGR-is、AGR-am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制于句法-语义特征几何结构与形态-句法特征层级排序的标记性影响,受试在词段循环域上呈现出从普遍语法特征库的无标记性初始结构开始,依次完成内嵌节点较多、标记性较大的形态特征值排序性习得发展规律。受制于经济发展、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西藏高校的英语习得者仍处于中介语发展初始阶段,能够反映出BE在中介语发展初始阶段的屈折化发展过程,为西部地区英语教学提供语言内部视角的理论指导。
调解语言涉及语言的理解与产生。关联理论为话语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但较为笼统,顺应理论解释语言的产生,但解释力不如关联理论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整合上述两个理论,为调解人大脑思维运作过程构建一个新的语用研究模式:关联-顺应模式,并用该模式研究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大脑思维运作过程,发现调解人根据矛盾双方提供的新信息,通过推理找到准确的分歧点,并顺应现时语境和当事人的认知语境,选择语言策略化解矛盾,成功实现调解,呈现关联-顺应的动态过程。
翟理斯的《洗冤集录》英译本是中国法医学在西方世界传播的重要译作。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翻译外与翻译内层面来考察《洗冤集录》英译本的译者行为,钩沉译者身份、以及译者对底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剖析译者对中医文化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阐释,考察译者行为合理度、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发现翟理斯《洗冤集录》英译本呈现了译者翻译外的社会化行为与翻译内的务实行为的共同考量。还原翟理斯对《洗冤集录》的翻译过程,可以为中医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针对《围城》意象研究基本阙如的现状,文章提取了小说的两个贯穿性文化意象,即轮船意象和家意象,对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轮船意象属于文化意象,讽刺了现代盲目的出国热。从叙事功能来说,它具有设定背景、贯通结构和凝聚意义的作用。家意象在小说中是以意象系列的形式出现的,既指现实的家,也指其他各种象征隐喻意义和文化引申意义上的家。在《围城》这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中,它起到了凝聚叙事结构、揭示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轮船意象和家意象的互织互动,升华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形塑了小说的审美风格,是解读小说的重要视角。
白先勇小说《一把青》写出20世纪40年代外省族群颠沛流离到台北的地方想象。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结合文学地理的空间角度做文本探讨。主人翁朱青因国共内战被迫从南京迁移到台北生活,身为军眷的她,从历经丧夫之痛的彷徨无助到成为军中炙手可热的交际花。本论文借由其后殖民主义理论里的“阈限空间”概念,分析小说角色在空间移动过程的身体书写,进一步从空间的错位试图找寻朱青“他者身份”的重构,终于使她在大时代的纷乱里完成自我生命的救赎旅程。
美国经典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云雀之歌》探讨了自然于女性身体乃至身份的构建作用。小说中女主人公西娅的艺术之路一直围绕着女性身体和自然的交融而展开,借助物质女性主义的物质动能观,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西娅从真实感受其身体物质性,并与自然跨时空跨地域动能互动,实现身体重构并重塑生态身份的过程,揭示物质动能观对生态女性主义克服本质主义的困扰,以物质和生态的方式重构女性身份具有积极意义。
运用历史文化学和音乐文化学的理论方法,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成为孕育带有地方性特色经典歌曲的主要因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所带来的人口聚集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又直接推动了许多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脍炙人口经典歌曲的产生。东北地区经典歌曲内容和演唱形式,在艺术性地展示地方文化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艺术融合发展的艺术底蕴。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肇庆市产业结构与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二者间的适应性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求构建“政府调控、学校主导、行企参与”的三方协同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模式和多重资源共享联动,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当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道德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文旅名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文旅名城发展将乡村的文化资源、乡村习俗、乡村道德规范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使乡规民约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价值。目前,乡村道德建设相关工作受到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文旅名城难以实现创新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相关对策和措施,将乡村道德建设与文旅名城建设更好地融合起来,强化内涵建设,以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世界与自我的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突出“家国情怀”“生命教育”等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通过多重“对话”,提高审美感受、情感认同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及行为能力。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开展高校大学生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其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通过坚持掌握历史知识和感悟人格力量的统一,坚持总结历史经验与吸取历史教训的统一,坚持追求历史真理与政治道路的统一,让大学生党员努力实现史与人、正与反、论与道的结合,做好党史学习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同时,综合运用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实践高校大学生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的多维创新路径。
<正>岑延远,男,壮族,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心理学博士,教授,肇庆学院教学名师。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岑延远教授长期在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社会风险认知与决策风格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讲授《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思维与决策心理》《心理发展与健康》《教师心理学》等课程,治学严谨,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