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四重超越

    李睿;吴家华;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产生根源、治理主体、逻辑思维和实践落实四个方面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对先前生态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的理论构建,增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4年01期 v.45;No.18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侯军亮;吴家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依法治理是时代必然。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亦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我国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但这需要法治的保障。当前在乡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生态立法不够完备,执法权责模糊,司法能动不足,监督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未来需要通过强化法治自觉,落实法治行动,深化法治担当,提升法治理念,来完善乡村生态振兴立法体系,严格乡村生态振兴执法规范,发挥乡村生态振兴司法能动性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新动能提供法治保障。

    2024年01期 v.45;No.18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教育学研究

  • 新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兼论当前肇庆学院实现转型升级的策略

    吴业春;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提质增效,是为了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其支撑和服务能力,为教育强省、教育强国服务。本文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转型发展所应遵循的理性、特性和韧性。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时代需要出发,以肇庆学院转型发展为例,提出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策略以及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根本性转变。

    2024年01期 v.45;No.18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粤台高校交流合作探究

    陈锡坚;

    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有先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研究粤台高校交流合作。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征,揭示了粤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现状;其次,把握国家对台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比较优势助力粤台高校交流合作;最后,推进粤台高校交流合作的发展愿景,着重从粤台高校的平台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着眼未来,为粤台两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4年01期 v.45;No.18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课程评价对其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影响研究——以肇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夏泉源;赖沛东;

    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学习投入、课程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是影响公费定向师范生教育政策效果落地的关键。研究以肇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课程评价为控制变量,调查其对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课程满意度对定向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的影响显著,同时课程满意度对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所起的中介效应与年级、课程相关。研究建议,要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公共课与专业课课程比例,适度加大理论课内的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职业认同教育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策略。

    2024年01期 v.45;No.185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 大思政背景下以宿舍为阵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张驰;杨帆;

    在大思政背景下,随着高等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发展,高校宿舍已成为课堂之外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以宿舍为阵地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以宿舍为阵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大思政背景下以宿舍为阵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主要途径。

    2024年01期 v.45;No.18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舞蹈类“非遗”与地方高校专业教育的耦合模式研究——以肇庆地区为例

    兰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落实教育部对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以肇庆地区舞蹈类非遗为抓手,以本地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文化传承双重职能为契机,深入探讨其结构功能,分析其耦合关系,探索具有地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耦合模式,旨在为各地舞蹈专业教育与非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共同促进深刻变革,发挥领域间的有效耦合效应,激活其发展潜力。

    2024年01期 v.45;No.18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王安大川;

    探索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工具包括身体活动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结果发现:(1)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基本心理需要(β=0.53, p<0.01)及心理健康(β=0.13, p<0.01)呈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β=0.35, p<0.01)。(2)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CI:0.14,0.24),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94%和58.06%。结论是:(1)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大学生身体活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2)基本心理需要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

    2024年01期 v.45;No.185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哲学研究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共产主义信仰中的诗性人生探赜

    王立泽;

    何以在中国社会显露出共产主义信仰中诗性人生的真实性,这构成中国社会群体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要克服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成为解题的理论根据。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精神不再是拒斥感性世界的纯粹精神性追求,而是基于感性世界并憧憬超越现存状况的生存性追求。由此,共产主义信仰不仅源于其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最大现实,也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高远理想呼唤“现实的人”所特有的超越性追求,共产主义信仰中的诗性人生因获得了现实生活根基和“有我之境”而自然流露。面向中国社会群体,共产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增益其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并表达中国社会群体超越西方现代性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理想,共产主义信仰中的诗性人生由此更加彰溢。

    2024年01期 v.45;No.18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范畴探析

    罗青;

    谋取对创新的话语权,应把“创新”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实践观揭示了“创新”区别“创造”在于“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及其组织;其客体则只能是属人事物等。“创新”作为“真正的创造”,是通过使用“创立”“发展”“发明”“发现”“进步”和“新事物”等话语,从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的。“创新”在本质上,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创造性实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主观和客观维度体现的实践价值。

    2024年01期 v.45;No.18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近三十年来中共三大研究述评

    田密;

    中共三大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近三十年来,对中共三大的研究仍是中共会议问题研究的热点,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内容包含中共三大的会址、主题、评价、人物、与共产国际关系等方面,促使中共三大研究向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方向发展。在新时代,对中共三大的研究应该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中共历次会议的大视野下,坚持大历史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历史启示。

    2024年01期 v.45;No.18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文学研究

  •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的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书写

    王昌忠;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书写。关于消费情形和状况主要书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奢侈、豪华、铺排的,二是贫穷、困顿、窘迫的;关于消费资源受损、消费条件不足的群体维护,以及争取消费资源、条件的事实,既书写了其自身的维护和争取,也书写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干部为维护其权益而采取的举措。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还集中呈现了一些官员、商人和女性对个人消费资源的贪婪攫取和大肆侵吞。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消费文化书写的意图在于审视、反思和质疑、批判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

    2024年01期 v.45;No.185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论粤西士人的八股文论思想

    陈丕武;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时规定使用的文体。因其写作内容限定四书、五经,以僵式化的八股作文,故迭遭批评。但粤西士人对八股文的态度却比较宽容,甚至予以赞扬。他们对八股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之法。粤西学者还从八股文来考见写作者的人品,认为人品高者,其人之道德品质亦能自立。

    2024年01期 v.45;No.18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文化研究

  • 灾害环境下近代沿淮乡民的习俗信仰与文化生活

    房利;

    历史上,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尤其是近代以降,更是接连不断,给沿淮乡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灾荒过后,沿淮各地人畜淹毙,哀鸿遍野,田庐尽毁,乡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处在极其贫乏状态中。灾害环境下,近代沿淮乡民的习俗信仰和文化生活受到深远影响,尤其在农事民俗、神灵信仰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淮河乡民通过农事习俗表达祈愿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希望通过神灵崇拜祭祀活动来祈福禳灾,近代沿淮地区的灾荒环境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民为了生存,其文化生活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禳灾祈丰,因此,其文化生活主要是表达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愿景。

    2024年01期 v.45;No.18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论明代肇庆府蒙学与蒙师

    杜云南;

    明代国家重视教育,在全国各地城乡基层社会积极倡建蒙学机构。有明一代,肇庆府见诸地方史籍家乘的蒙学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地方官员倡建的社学;一是由村、联村或者地方宗族、乡绅创办的乡塾或家塾。蒙师多由致仕官员,或者潜心学术不求仕进者,或者家境清贫、在及第之前设塾馆授徒的生员和童生,以及屡试不第的老童生等充任。

    2024年01期 v.45;No.185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双万”背景下东莞城市精神与社会民俗的SWOT分析

    黄恩恩;

    2021年,东莞成为第15个“双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凝练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在“双万”背景下,以东莞社会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采访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东莞城市精神与社会民俗互为作用的关系,为保护与传承具有东莞特色的优秀社会民俗献言献策。

    2024年01期 v.45;No.18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岭南艺术研究

  • 粤剧《柳毅传书》对唐传奇《柳毅传》的改编与创新

    沈有珠;赖梦;

    中唐李朝威的《柳毅传》是优秀的唐传奇作品,后世文人将之改编成戏曲者层出不穷。从唐传奇《柳毅传》到粤剧《柳毅传书》,作品故事、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将粤剧《柳毅传书》与原作唐传奇《柳毅传》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改编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不同时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于男女两性人格和社会地位认知模式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2024年01期 v.45;No.185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义

    王卉;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以广东音乐元素为基础,结合并借鉴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以其浓郁的岭南风韵,确立了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乐曲的风格、曲式、调性等方面独具一格,演奏起来也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琴改编曲。立足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义,探索如何合理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展现广东音乐独特的神韵与意境。通过深入分析改编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提出有效的途径建议,以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优秀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2024年01期 v.45;No.185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传播学研究

  • 晚清前期中国报刊论政观念中的现代化因素

    李滨;

    晚清前期,在西报知识的启发下,报刊论政观念中逐渐包含现代化思想因素。一是在对西报知识的阐述中体现现代报刊论政理念,二是直接阐述了报刊论政的公共性、独立公正的言论立场、以及言论监督的合理性等问题。晚清前期报刊论政观念中的现代化因素,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知引介,或者说明办报重要性的佐证。从思想史的视野看,其构成了后续思想突破的铺垫和氛围,成为报刊思想史发展中必要的一环。

    2024年01期 v.45;No.185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网络新媒体视阈下客家议题在日传播特征分析——基于日本Google News的考察

    李晓霞;周巍;

    以日本Google News中的客家相关日文报道为语料,通过文本挖掘工具KH Coder进行文本数据挖掘,发现日本网络新闻媒体的客家议题日文报道具有分布零散性及以图片报道为主的特点。报道关注的客家区域主要涉及台湾、福建、香港、广东等地,其中,台湾地区的客家关注度最高。报道聚焦客家的观光旅游、产业振兴、客家书籍出版等相关内容,形成了客家传统建筑类、台湾客家文化交流类、客家文学作品推介类、客家观光旅游类等四大主要议题。本文提出要充分运用Google News等网络新媒体强大的技术功能和传播优势加大客家文化的传播力度。

    2024年01期 v.45;No.18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数字人文视域下报刊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回顾与反思

    原贞;

    本研究对报刊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及其对报刊翻译领域开发的多元面向,着重指出了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其局限性。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继而探讨了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多领域出现的数字人文转向,并指出21世纪之交兴起的期刊学将为翻译学带来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启发。由此提出了,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早期中文报刊连载文学翻译研究,可以如何利用数字人文趋势,有哪些可以采用的多元方法与工具。

    2024年01期 v.45;No.185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